机电先声开讲了④ ————让民族信仰在家风中传承
2023年11月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传世家风·孝·亲”为主题的教学沙龙,沙龙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娜主持。
沙龙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共同观看央视清廉家风微电影《爸爸的话》。纪录片有两大核心概念“一是感恩、二是责任”,这不仅是做人的起点也是做事的终点,心怀善良,尽心尽责,方得始终。第二个环节邀请同学们就“修身”“齐家”“立志”“为学”“做事”五部分展示自己的家风故事和家风谚语,家风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注入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元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一馆一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开宗明义提到:“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思考的,也是从“宅兹中国”到“何以中国”的时代课题。
有同学说,“家风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可水往哪个方向流,却是与现实的实践需要和社会制度密不可分的。”
有同学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文化滋养,其中家风传承至关重要”
回望,望向历史的深处,望向泱泱文脉、九州精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璀璨而久远的中华文明讲起。家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凝练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却又何止是在讲述文明?家风就像那一池莲花,花香籽实。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积极打造时代化、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阵地。探索以思政专家领学+思政课教师导学+青年榜样助学与青年学生自学”为一体的理论宣讲模式,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有效提升。
撰稿:杨娜
责编:吴萍
审核:潘忠志
终审:潘忠志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