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政策法规>详细内容

政策法规

统战知识汇第18期(2024年第4期)—— 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 锡伯族万里戍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15 15:21:51 浏览次数: 【字体: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b3c889624ecd41d59f2640f7234ce551.png

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于1762年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当时,新疆地广人稀,伊犁地区土地荒芜,边防空虚。首任伊犁将军明瑞为了摸清情况,到塔尔巴哈台等地就屯田、筑城、设置卡伦、驻军等问题进行了实地踏勘,并上奏朝廷,建议在塔尔巴哈台筑城设卡、调兵驻防。据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记载,在谈及驻防兵丁来源时,明瑞认为,士兵不仅要有较好的步射、枪法,掌握马背技艺也很重要。“闻得盛京驻兵共有一万六七千名,其中有锡伯兵四五千名,伊等未甚弃旧习,狩猎为生,技艺尚可”,请求“于此项锡伯兵内,拣其优良者一同派来”,充实边防。

 

清政府鉴于明瑞所奏伊犁地方具体情形,决定“派去驻防之兵,即由携眷移驻之满洲、索伦、察哈尔兵内,选派精锐者驻防”,并“由盛京锡伯兵内,拣其精壮能牧者一千名,酌派官员,携眷遣往”。盛京将军舍图肯接到谕旨之后,“拣选家中无所牵挂、年富力强、马背技艺谙练、善于打猎者一千名,官员内拣选防御十员、骁骑校十员”,连同家眷共4000多人前往伊犁。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启程之际,在沈阳锡伯族家庙太平寺,人们杀牲祭祀,焚香祈祷,为西迁的亲人饯行。

 

泪洒故土,告别乡亲,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骑着马,赶着牛车、驼队,带上行装,踏上了漫漫西迁路。一路上,他们冒酷暑、顶严寒,越千山、涉万水,风餐露宿,疲惫不堪。其间数次断粮,靠野菜果腹。如今,锡伯族同胞每年春季都要采摘一种名叫“乌珠穆尔”的野菜食用,以纪念在西迁途中用野菜充饥的那段经历。历经千难万险,西迁队伍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月到达伊犁霍城一带。这万里长途,乾隆皇帝原本给了3年的行军期限,而锡伯族军民却只用了1年3个月。

 

在伊犁安家落户后,西迁锡伯族军民组建了锡伯营,这是集军事、行政、生产功能于一体的组织。此后,锡伯族同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渠垦荒、扩大生产,同时勇敢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平定叛乱,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对维护祖国统一、稳定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锡伯族同胞的聚居地——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当代锡伯族儿女提及祖辈万里戍边的壮举,无不充满骄傲和自豪,西迁精神顽强地流淌在锡伯族儿女的血液中。他们传承着祖先保家卫国、勇敢尚武的传统,射箭人才辈出,察布查尔县也因此被誉为“射箭之乡”。他们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与满语文接近的锡伯族语言文字,为解读清朝满文档案培养了宝贵人才。

 

时至今日,每到农历四月十八,新疆的很多锡伯族同胞都会到沈阳锡伯族家庙举行纪念活动。也正因为这代代相沿的传统,逐渐形成了“西迁节”。2006年,“锡伯族西迁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察布查尔县,“西迁节”也逐渐成为一张特色名片,节日期间,各族同胞骑马射箭,载歌载舞,共同缅怀西迁历史,铭记为国戍边的光荣传统。

 

 

来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编辑:孙溢敏

审核:字庆锋

 


终审:孙溢敏
分享到:
打印文章